日前,一則法院公告震動了紡織行業,公告宣布一代紡織龍頭企業——山東華龍紡織股份有限公司破產。無獨有偶,近期全國多家紡織企業被法院宣布破產清算,其中不乏知名企業。這番境遇,不由得讓人哀嘆:寒冬何時才能結束?應該怎樣熬過去?

5月11日,山東五蓮人民法院發布公告宣布,山東華龍紡織股份有限公司破產。根據公告,山東華龍紡織股份有限公司破產是因經營狀況和財務狀況持續惡化,虧損嚴重。
據悉,該公司是山東地區知名老牌企業,擁有員工5000名,總資產5.8億元,下設5個分廠和1個省級進出口有限公司,旗下的“龍紡”牌化纖系列本色紗線和“龍紡”牌滌粘面料被認證為“山東名牌”產品,公司產品出口歐美、韓國、日本、中東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。

早在去年8月,華龍紡織就被爆拖欠員工4個月工資和52個月社保未繳。不管該企業前期是因為什么原因導致經營不善,今年突然來襲的疫情或許成為了壓垮它的最后一根“稻草”。
受疫情全球蔓延的影響,紡織企業訂單難接、資金周轉困難,破產企業不在少數。在人民法院公告網上可以查詢到,僅5月17日至19日,就有濱州金立紡織有限公司、嵊州市天郎服裝服飾有限公司、武漢市粵棉紡織廠等7家紡織服裝企業發布破產公告。
另據媒體梳理,江浙地區多家紡織企業被法院宣布破產清算,在阿里拍賣網上破產拍賣的紡織企業也不少。



近期,吳江法院發布了三家紡織企業破產清算公告。

不少紡織企業在阿里拍賣平臺進行破產拍賣。
有業內人士分析,對于我國紡織企業來說,目前外貿方面雖然有復蘇的跡象,但除了口罩和防護服面料,能接到實單的卻很少。大部分織造廠家的庫存已達2個月左右的高位,這導致資金無法盤活。很多廠家都會選擇拋貨回籠資金,可越拋貨市場價格就越亂,整個行業陷入惡性循環,最后只能拖欠工人工資和供應商貨款,那些原本就經營不善的企業很容易就破產了。

盡管海外一些國家開始逐步試水“解封”,但全球經濟、貿易、運輸、零售等業務的恢復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,這也導致紡織服裝需求端的恢復需要時日。專家預計,5-7月份紡服訂單能否回暖、有多大程度回暖尚難估測,行業要走出疫情“寒冬”并非易事。
在如今的大環境下,如果紡織企業經營方式一成不變,想輕松度過這段艱難時期顯然不會那么順利。想逆境求生,企業就需要打破常規,求新求變。
比如,不少紡織企業正努力實現由B端到C端的轉型,通過自身在材料上的技術優勢,突破供應商身份,延展新品牌,拓寬產品服務線,打造品牌IP。

浙江萬姿科技有限公司在滿足面料的基本組織、色彩和手感等核心訴求之外,開始更關注消費者日常服用功能,包括抗菌、抗皺、防蚊蟲、抗UV、保濕美膚需求等。此外,萬姿今年開始嘗試成衣訂單(ODM或OEM),在測試自身成衣供應鏈管理水平的同時也能驗證市場需求,為以后打造品牌做準備。
也有紡織企業通過購置新設備、開發新產品,主動調整,殺出一條路來。

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,南方部分棉紡織企業因資金困難被迫停產、倒閉,很多設備低價出售。山東德億安棉紡織有限公司把握時機購設備、擴規模,從安慶、江陰的企業購置了2臺套氣流紡紗生產設備,生產效率較之前的環錠紡可提升7%。

南洋紡織有限公司于2月25日復工后,面對“外緊內壓”的不利環境,企業主動調整主打產品,生產的18S~21S氣流紡紗線均是市場急需產品,其每噸售價高達1.2萬元,產品一上市便供不應求。
此外,近期紡織市場雖低迷,也有紡織企業選擇在市場不景氣時低價購入紗線原料,為今后的生產做準備。
濰坊奧富倫織造有限公司從事織帶生產加工及銷售行業已有20多年,生產的緞帶和織帶被廣泛用于箱包、裝飾、手工品等領域,六成以上產品出口國外。受疫情影響,該企業一季度銷售額同比下滑了一半,出口額下降了60%,但是該公司并沒有停止購入紗線原料。公司有6個大倉庫,堆放了暫時賣不出的織帶成品和紗線。這些紗線每噸的年前價格與現在比相差三四千元,公司多購入低價原料,就等于在降低成本。